来源:@华夏时报微博
华夏时报记者 胡雅文 北京报道
4月21日,翔丰华(300890.SZ)公布2024年“成绩单”。营业收入为13.88亿元,同比减少17.67%;归母净利润为0.5亿元,同比减少40.23%。虽然业绩仍在下滑,但同比降幅略有收缩。翔丰华方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,“去年销售数量比较高,但是整体价格较低,通过走量稍微稳住了一点状况。”
近两年,很难不感知到锂电行业盈利之艰难,产业链仅有的一些利润可能在电池厂和整车厂手中。负极材料行业自2023年以来出现白热化竞争局面,作为业内龙头之一,翔丰华的营业收入较3年前(2022年)减少了9.69亿元,净利润减少了1.11亿元。2025年一季度,翔丰华亏损815.09万元,延续2024年第四季度的亏损,此前保持在20%左右的毛利率降至15%左右。
“公司在想办法稳住毛利,最近石油焦和针状焦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在上升,对于毛利有一点点影响,但也能想办法和一些长期供应商沟通来减小影响”,翔丰华方表示,目前公司正在考虑转换经营策略,之前下游客户给出的价格比较低,回款周期也比较长,后续正在考虑优化一些客户,开辟新的市场和品类。
华东区域竞争激烈
近几年,受益于绿牌汽车和储能电站的持续增长,锂电池需求规模爆发式增长,推动负极材料产销量逐年提升。随着业内企业不断扩产,以及大量跨界资本和企业进入,行业发展从高景气转变为“过热”。2023年以来出现的白热化竞争局面延续到了2024年,从一季报情况来看,2025年也不是例外。
2022年也是翔丰华归母净利润最高的一年,达到1.61亿元。2023年和2024年,翔丰华的归母净利润均以超过40%的同比速度下降,2024年全年盈利4955.46万元,约是2021年的一半。
如今,翔丰华来到了单季亏损最高的时刻。2024年第四季度,翔丰华亏损685.42万元。2025年一季度,亏损增至815.09万元,同比下降163.61%;毛利率降至14.93%,同比下降了4.83个百分点,环比下降了14.24个百分点;净利率低至-2.68%。
对于业绩持续下行,翔丰华在年报中指出,是由于行业产能过剩导致的产品价格下降、可转债计提利息导致财务费用增加、产品价格下跌导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增加、客户回款周期延长导致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的综合影响。
分地区来看,翔丰华超过7成的营收来自于华东地区,2024年该地区实现收入10.36亿元,同比下降19.04%。翔丰华表示,主要原因是华东地区市场竞争激烈,产品价格下降,且部分客户订单减少。与此同时,受到市场开拓和新增订单影响,华南和华中地区的营收分别同比增长35.75%,同比增长95.57%,不过两者在营收中的合计占比较少,为18%。
翔丰华方告诉记者,“公司在福建和四川建有工厂,四川的产能正在释放,所以华南和华中业绩提高可能是受益于工厂生产(放量)。市场竞争激烈可以说是大家都在打价格战,公司也不得不(降价)来守住市场份额。但华东地区的负极材料确实是在卷价格的阶段了。各家抢得比较厉害,市场状况比原来要凶险一点。”
负极材料涨价难
翔丰华超过99%的收入来自于石墨负极材料业务,主要产品为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。虽然加大了研发投入和生产成本控制,但未能完全抵消价格下降的影响。
动力电池仍是负极材料最大的需求来源。隆众资讯数据显示,73%的负极材料用于动力电池,18%用于储能电池,9%用于消费类电池。其中,87%为人造石墨负极,12%为天然石墨负极。
2020年至2024年,全球负极材料产能由81.1万吨/年增长至354.6万吨/年,产能总量增长337%,产量由45万吨/年增长至189万吨/年,增幅320%。2022年供需关系逆转,由供不应求转向过剩。2020至2024年,负极材料价格总跌幅为40%,利润跌幅98%。
在结构性产能过剩和阶段性去库的影响下,2024年负极材料行业的整体增速低于锂电池增速。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,2024年,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548.4吉瓦时,累计同比增长41.5%。据高工锂电初步统计,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335吉瓦时,同比增长64%。而中国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约为208万吨,同比增长26%。
行业产能持续释放之下,负极材料市场延续白热化竞争状态,和过去几年相比,2024年行业产品价格水平处于相对低位,行业总体盈利水平较低。2024年10月以来,中端人造石墨生产利润开始倒挂,2025年2月利润为-2800元/吨。
不同于碳酸锂上下游较为紧密的价格联动,负极材料与石油焦、针状焦等原材料之间的价格联动并不明显。常常出现原材料价格上下波动而负极材料价格不变的情况。比如低硫石油焦供应紧俏,由于下游采购备货,自2024年10月开始推涨,2025年2月有大幅拉涨,较10月涨幅达127%。同时,人造石墨负极从5.2万元/吨涨至5.3万元/吨,增幅仅1.92%。
这主要是受到下游牵制,隆众资讯负极材料分析师王莉莉告诉记者,“今年价格下降主要因为下游压价,现在全产业链都在降低成本,终端汽车面临的降价会往上游的电池传导,并进一步传导至负极材料行业。负极涨价的难度比较大,贸然涨价会面临丢单风险。主流电池厂招标时,负极厂商竞标定价。在行业过剩的情况下,想要拿订单就会不可避免地在价格上进行竞争。即使原料价格发生了波动,负极价格也很难做到相应调整。”
面对行业长协订单居多,行业竞标打压市场价格的情况,业内一些难以盈利的企业已有挺价意愿。翔丰华也表示,“接下来可能把重点放在价格更好、回款周期更短的客户上,公司也正在考虑优化一些低价且回款周期较长的客户。今年整体情况可能会和去年类似或者有一定好转。”
责任编辑:李未来 主编:张豫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