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酒业内参 张奥
CEO下课,被传连续大规模裁撤,营收净利润“双降”——在中国市场,被誉为全球啤酒巨头的百威进入了前所未有的“寒冬”。
近期财报显示,百威亚太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2.46亿美元,同比下降7%;净利润同比下降14.8%,总销量则减少了8.8%。
同时,外媒报道称,百威亚太正计划于2025年裁撤数千人,以此来进一步缓解中国市场疲软的消费需求和持续下滑的业绩压力。同时,有知情人士透露,此次裁撤是公司拟将运营成本削减15%的动作之一。
尽管消息传出不久后,百威亚太便紧急转述总部的回应称,“2025年将裁撤数千岗位的报道不实。”
但业绩承压之下,通过裁撤降低成本已经成为百威亚太默默在“操刀”的事情——财报就可窥见端倪:早在2019年末,百威亚太拥有超2.8万名员工,而到了2021年末,这个数字降至2.6万。截至2024年末,百威亚太员工的数量变成了约2.1万人。
也就是说,在这5年间,百威亚太已经裁掉了25%的员工。
值得一提的是,2月底,百威亚太正式换帅,带领其冲击港股的23年的“老将”杨克突然离开,取而代之的是全球首席供应链运营官程衍俊,这也是百威亚太首位中国籍掌舵者。行业普遍认为,此次换帅意在重振中国市场。
但是,裁撤风波和新帅上任,真能解决百威现在的困境吗?
产品及渠道占有仍在下降
如果将百威亚太去年的财报拆解来看,很容易发现中国市场是其营收的核心支撑。在财报中,其将业绩下滑归因为中国市场收入占比较大,抵消了印度和韩国市场的增长。
财报显示,百威亚太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2.46亿美元,同比下降7%;净利润同比下降14.8%,总销量则减少了8.8%。尤其第四季度,在去库存的影响下,销量承压下滑,导致总销量及收入分別减少12.7%及11.0%。
百威亚太向渠道放货的同时,也对主要产品进行了提价。
根据此前市场流出的“调价通知函”,从去年11月18日起,包括百威、科罗娜、福佳等部分规格产品,每箱上调3元至7元不等。这一举动反映了百威亚太在经营上的困境,试图通过提价的方式巩固高端化,在淡季稳定住产品价格,以进一步充盈利润。
不过,当大批量的货压给渠道,渠道想要消化仍然需要很长时间。
有北京大型商超工作人员向酒业内参表示,青岛、燕京都在做高端化,而且动销更加可观,百威在实际生活场景中的消费仍不足本土品牌。
“门口的堆头和打折主要还是为了清理一下库存,放在货架上销售得太慢了。旺季还稍微好,毕竟所有的啤酒都在动销,但到了淡季品牌分化就很明显,百威的动销速度的确不如常见的品牌。”该工作人员如是道。
曾经,中国高端及超高端啤酒市场,百威亚太的份额常年一家独大,在其他企业都努力冲击高端化时,其享受着提前入局的红利。这也是其优势所在。
方正证券分析,在经历了2014到2017年的行业调整期后,啤酒企业逐渐意识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,先后开启高端化改革。尤其自2018年起,啤酒行业全面进入高端化新阶段,采用包括关闭低效工厂、裁撤优化等方式,推动盈利能力提升。
例如燕京啤酒,便依托优化产品结构和销售渠道,推进高端化、年轻化策略,使大单品燕京U8实现全国化布局与销量双突破,形成规模效应;另外,华润旗下的喜力也在高基数下录得近两成增长,进一步挤占了百威亚太的市场份额。根据Euromonitor的数据,百威亚太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占有率已降至40%左右。
在渠道方面,百威亚太也不容乐观。一直以来,百威亚太核心渠道包括餐厅、酒吧、夜店、电影院、体育场馆等。但在大环境叠加行业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下,百威亚太的总市场份额正在发生萎缩,对比2023年减少了1.49%。
有餐饮店主表示,现在燕京U8的动销很好,百威点的人少了很多。现在年轻人更愿意尝试精酿或本土品牌的创新产品。
另外有熟悉夜场的经销商同样表示,客单价超过50元的啤酒现在比较少见了,这跟很多消费者回归理性后开始选择单价20元左右的国产精酿有直接关系。
新CEO能挽救百威亚太颓势?
在渠道占有下滑、营收净利润双降的影响下,百威亚太“刀刃向内”。
一方面,针对员工进行“清退”。从2019年末到2024年末,百威亚太员工的数量下降了约7000人,同比五年前裁减了约25%的员工。同时,百威亚太还提出了要在2025年削减15%的运营成本,若不裁减的话,相关费用或将在销售、营销方面进一步节省。
有商超工作人员说道,可能是由于降本增效的原因,区域业务代表负责的范围更大了,拜访的频率相比以前有所降低。
另一方面,百威亚太也对高层进行了调整。2月26日,百威亚太宣布全球首席供应链运营官程衍俊将接替杨克,出任首席执行官及联席主席。
据悉,杨克自2018年起调任亚太地区,期内成功带领公司登陆港交所,募资额高达50亿美元,成为当年全球第二大IPO。在他的领导下,百威亚太也确立起了“高端化、数字化、可持续化”三大战略支柱。
而继任者程衍俊,简历则更加豪华,也更懂国内市场。其先是在青岛啤酒任职副厂长、副董事长、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,而后又加入百威担任百威中国区首席酿酒师、哈尔滨啤酒集团首席执行官、百威亚太地区供应链与物流副总裁等多个要职。
浦银国际分析指出,2025年中国啤酒终端需求难有显著改善,百威的高端产品组合可能继续拖累销量。对百威亚太来说,当前最重要的是将中国市场拉回增长,并找寻新的营收支柱。
不过可以确定的是,不论是裁撤还是降本都不是啤酒企业真正的出路。如何通过产品创新、渠道重构或组织变革,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高的价值或许才是百威亚太涅槃的关键。